发布日期:2025-05-21 11:45 点击次数:126
今天是星星日更857天
🍃
《论语》里有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句话我其实很早就读过了,但仅仅只是读过,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智慧。
今天再次读到,我感觉好像有点儿懂了。孔夫子寥寥八字,却道出了人生最大的智慧。
忮是嫉妒,求是贪婪。若一个人能做到不嫉不贪,他的内心就会平和清明,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了。
可现实中,我自己却偏偏就卡在这两个字上。
我会羡慕别人的成就,眼红别人的运气,焦虑自己不够快、不够好、不够多。
于是,我一边痛苦地盯着别人跑的轨道,一边逼着自己加速,结果跑着跑着,忘了自己原本要去哪儿。
直到有一天精疲力尽了,才突然醒悟——那些不如意,其实很多时候,是我自己一手制造的。
曾经的我,是一个很容易比较的人。写文章的时候,总会时不时去看别人的数据,别人这一篇又火了,那个话题又爆了。
然后心里忍不住焦躁:我也写了,我怎么没被看见?明明我也很用心,为什么反响平平?
这样的焦躁像一根无形的刺,扎在心里,不停提醒我:自己不够好。我必须要再努力点、再快点、再多点、再厉害一点。这份必须里其实藏着一份用力。
但那时候的我,以为焦虑是鞭策,是动力。可事实却是,它让我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初衷。
我开始写别人会喜欢的,而不是我真正想写的。我花很多时间琢磨平台的算法、读者的喜好,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写这篇文章,是出于热爱,还是为了取悦?
慢慢地,我发现我写得越多,越焦虑;数据起伏越大,心情越不稳定。最后,写作对我来说就不再是滋养,而是消耗。
如果用: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句话来解释,我就一下子通了。那就是我所有的不如意,都来自于我不停地「忮」和「求」。
我太想被看见、太想更好、太想赶上别人,于是我活在了欲望的拉扯里。
但其实,真正让我痛苦的不是结果不好,而是我一直在和自己较劲,一直在和别人比较。
我们这一生,其实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那颗永远不满足的心,这句话98%的人都知道。
我们总觉得如果我拥有了这个,我就会快乐;等我到了那个位置,我就会满足;只要他认可我,我就安心了......活在自己的各种假想中。
可真到了那一步,心里又冒出来另一个声音:还可以再多一点吧?是不是我还是不够好?她也有了,我不能落后啊。
你看,我们的欲望的名单永远写不完,它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坑。而我们所有的不如意,就是从这一铲一铲地往里填开始的。
但一旦我自己明白了这一点,开始真正地不忮不求,我的生活状态就会悄悄改变。
我开始不再为别人的成功心浮气躁;不再为了一个点赞数影响整天心情;不再把我不够好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不再因为他人而否定自己的努力。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稳稳的踏实感。我开始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慢一点,也心甘情愿;我开始回归日常的细碎,哪怕平淡,也觉得幸福。
因为我终于明白,真正的好,不是向外索求,而是向内沉淀。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就此摆烂、不努力、不追求进步,而是说,我可以分清楚想成长和盲目贪求的界限。
我依然会给自己设目标,会规划文章的方向,会为未来努力。但我已经不再带着非赢不可的执念。
我能做到日更是因为热爱,现在依然是。阅读量高了,我会开心;数据低了,我也不会否定自己。
因为我知道,努力和结果不是等号关系,但努力本身就很有意义。
我的状态开始变得更轻松了,也更自在了。我愿意花时间把小糯米的玩具全部刷洗完再暴晒,我会用心去记录我上完一节课之后的心得,我会在陪娃时专注当下的陪伴,不再一边心里想着时间浪费了,一边又无法投入其中。
你所有的不如意,都是自找的。这句话乍一听有点扎心,可它其实藏着很大的自由。
它不是责怪,而是提醒:我的不如意,不是因为不够幸运,而是因为我把太多精力花在了不属于自己的地方。
当我不断地去比、去求、去执着于那些「应该有、别人有」的东西时,我就把自己绑在了一个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怪圈里。
但当我开始转向内在,开始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而做?我此刻是不是已经很好了?
澄清完这些问题,我发现很多焦虑真的不必存在,很多痛苦其实是可以不选的。
生活本就不完美,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更需要练习一种力量:不被外界左右,不被欲望绑架,只专注走好自己的步伐。
当我停止盯着别人,放下不属于自己的执念,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拥有很多,原来这份平静,才是真正的幸福。
刚好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你接纳什么,什么就消失;你反对什么,什么就存在。
如果你不明白你的敌人是你自己你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改变别人说,最后一无所得。
和在看文章的你共勉!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